“洛阳制造”加速迈向“智造”
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戚帅华
近段时间,“洛阳制造”再次建功“大国重器”,无论是“祝融号”火星车,还是世界首台超大断面矩形硬岩顶管机“天妃一号”,都配备了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的专用轴承。神舟飞天、蛟龙入海、高铁飞驰……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,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,在一件件重大成果中,“洛阳制造”屡屡亮相。
近年来,洛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持续壮大创新主体、搭建创新平台、优化创新生态、汇聚创新人才,以“新”促“转”、以“新”提“质”、以“新”赋“能”。
如今,洛阳的“产业之树”正开出更多“创新之花”。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。中信重工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,探索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“双高引领”;洛轴研发的盾构机轴承、高铁轴承等高端产品,创造了多项“行业之*”……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。爱森生物科技研发的新一代核酸提取仪,能够高效快速完成病毒检测;清洛基地孵化企业研发的超疏纳米材料率先实现国内产业化生产……
高水平创新,离不开高层次创新主体、平台的赋能。近年,洛阳高位谋划实施“双倍增”行动,提出以创新龙头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为主攻方向,实施创新主体倍增;以科技园区、孵化器、众创空间、研发平台等建设为主攻方向,实施创新平台倍增。洛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超700家,居河南省前列。
洛阳还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、军民企地对接转化、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“四个通道”,促进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、政策链“四链融合”,持续优化创新生态。
据悉,洛阳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持续加力,着力打造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”,优化创新生态,壮大创新人才队伍,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,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。
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戚帅华
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戚帅华
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